黑素瘤科普知识

黑素瘤(melanoma)又称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简称恶黑,是来源于黑素细胞、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黑素瘤多发生于皮肤,但是也可见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眼脉络膜和软脑膜等处。

病因和发病机制


黑素瘤与长期日光照射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某些黑素瘤的发生与位于9p的抑癌基因P16(又称CDKN2A)的缺失相关。

部分患者由恶性雀斑样痣、发育不良性痣细胞痣、先天性痣细胞痣等演变而来。

外伤、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临床表现


白种人发病率较高,约3%-10%有家族史,亚洲人发病率较低。皮肤恶性黑素瘤可分为四种类型:

1. 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 

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为我国常见类型,占亚洲人黑素瘤的50%。多由肢端雀斑样痣发展而来,好发于掌跖、甲及甲周区。

皮损表现为色素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斑片。若位于甲母质,甲板及甲床可呈纵行带状色素条纹。

此型进展快,常在短期内增大,发生溃疡和转移,存活率仅11%-15%。

2. 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lentigo malignant melanoma) 

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好发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常由恶性雀斑样痣发展而来。

皮损为淡褐色或褐色不均匀的色素性斑片,伴有暗褐色或黑色小斑点,边缘不规则,逐渐向周围扩大。

此型生长慢、转移晚,最初仅局限于局部淋巴结转移。

3. 结节性黑素瘤(nodular melanoma) 

结节性黑素瘤好发于头颈及躯干部、足底、外阴、下肢等处。

皮损初起为蓝黑或暗褐色隆起性结节,沿水平和垂直方向迅速增大成乳头瘤状、蕈样,可形成溃疡。

4. 表浅扩散性黑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 

表浅扩散性黑素瘤由表浅黑素瘤发展而来,好发于躯干和四肢。

皮损比恶性雀斑样痣小,直径很少超过2.5cm,呈不规则斑片,部分呈弓形,棕黄色、褐色或黑色,亦可呈淡红色、蓝色和灰色。

皮损出现丘疹、结节、硬化、溃疡则提示预后不良。

此外,恶性黑素瘤还可累及鼻腔、口腔、肛管黏膜等,常导致破溃,并引起出血、疼痛、阻塞等表现。

组织病理学检查


黑素瘤的组织病理改为表现为表皮和真皮内可见较多分散或巢状分布的黑素瘤细胞,沿水平和垂直方向扩展,深达真皮和皮下。

黑素瘤细胞呈异型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胞核大,可见到核分裂及明显核仁,胞质内可含有色素颗粒,对多巴和酪氨酸酶呈强阳性反应。黑素瘤细胞形态可呈多样性,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

抗S-100蛋白及抗HMB-45单抗进行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可有助于诊断。

与预后相关的主要因素是黑素瘤细胞的浸润深度或厚度。

诊断和鉴别诊断


黑素瘤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特点可以确诊。

黑素瘤应与很多疾病进行鉴别,特别是交界痣和混合痣,此外还有色素性基底细胞上皮瘤、脂溢性角化病、化脓性肉芽肿、Kaposi肉瘤以及甲下外伤性血肿等。

治疗


黑素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理想疗法,可采用术中淋巴结定位或区域选择性淋巴结切除。

已转移患者可采用化疗或联合化疗,肢端恶黑可采用局部灌注化疗。

放射疗法对缓解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灶的压迫症状有一定疗效,亦可缓解骨转移所致的疼痛。

扩展阅读:黑素瘤的认识误区



这是她的主页,可以参观一下http://2battleswithmelanomain28years.blogspot.com/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斑秃治疗指南2012版

疥疮治疗指南

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是否恶性肿瘤的判断方法

Stevens Johnson综合征,TEN和SSSS之间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