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简介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人是VZV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

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特殊表现

眼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

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耳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ticus)

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统称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 -associated pain,ZAP),如果皮损消退后(通常4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则称为PHN。

其他

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有助于诊断,PCR检测VZV DNA和病毒培养可作为确诊依据。

本病前驱期或无疹型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偏头痛、胆囊炎等进行鉴别,发疹后有时需与单纯疱疹、脓疱疮等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本病具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内用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有利于减轻神经痛,缩短病程。通常在发疹后48~72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每次800mg,每日5次口服;或伐昔洛韦每次1000mg,每日3次口服;或泛昔洛韦每次25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7天

止痛

可酌情选用去痛片、吲哚美辛等。同时可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B12。

糖皮质激素

应用有争议,多认为及早合理应用可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期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病程,但对PHN无肯定的预防作用。主要应用于病程7天以内、无其他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可口服泼尼松30~40mg/d,疗程7~10天。
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

以干燥、消炎为主。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划莫匹罗星软膏。

眼部处理

如合并眼部损害须请眼科医生协同处理。可外用3%阿昔洛韦眼膏、碘苷(疱疹净)滴眼液,局部禁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
物理治疗

如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缓解疼痛,促进水疱干涸和结痂。

参考文献: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斑秃治疗指南2012版

新英格兰NEJM:慢性肾病引的甲改变

疥疮治疗指南

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是否恶性肿瘤的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