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小科普

痱子(miliaria)亦称粟粒疹,为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一种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肿胀,导致汗管变窄或阻塞,汗管内汗液滞留、压力增高、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周围组织而发病。此外皮肤表面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也会加重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依据汗管损伤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痱子可分以下四种类型:

白痱

白痱又称晶形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由汗液在角质层或以下汗管溢出引起。

白痱常见于卧床不起、体质体虚、大量出汗患者,好发于躯干和间擦部位。

白痱皮损为成批出现的针头大小的表浅透明水疱,周围无红晕,易破。

白痱一般无自觉症状。1-2天内吸收,留有细小脱屑。

红痱

红痱又称红色粟粒疹(miliaria rubra),最常见,由汗液在棘层处汗管处溢出引起。

红痱多见于幼儿、家庭妇女、高温作业者,好发于腋窝﹑肘窝、额、颈、躯干、妇女乳房下等处。

红痱皮损成批出现,表现为密集排列的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

红痱伴有灼热和刺痒感。皮损消退后有轻度脱屑。

脓痱

脓痱又称脓疱性粟粒疹(miliaria pustulosa),多由红痱发展而来。

脓痱好发于皮肤皱褶处及小儿头颈部。

脓痱皮损为密集的丘疹顶端有针头大小浅在脓疱,细菌培养常为阴性。

深痱

深痱又称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汗液在表皮-真皮交界处汗管破裂溢出,表皮汗管常被反复发作的红痱破坏使汗液阻塞在真皮内而发生。

深痱多累及热带地区反复发生红痱者,好发于颈部、躯干等部位。

深痱皮损为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性丘疱疹,出汗时皮损增大,不出汗时皮损不明显,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但常有代偿性面部多汗。

深痱一般无瘙痒,皮损广泛时可出现头痛、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痱子典型皮损等可以确诊。痱子需与夏季皮炎、急性湿疹等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夏季应通风散热,衣着宽松透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外用药物治疗

以清凉、收敛、止痒为原则,可外用薄荷炉甘石洗剂和痱子粉,脓痱可外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黄连扑粉。

内用药物治疗

瘙痒明显可口服抗组胺药,脓痱感染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也可服用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如金银花)。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皮肤病诊断和监测的人工智能最新进展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斑秃治疗指南2012版

疥疮治疗指南

耳朵瘙痒可能因耳饰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