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小科普

放射性皮炎(radiodermatitis)多见于接受放疗患者和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是由各种类型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电子、质子等)照射皮肤黏膜引起的炎症性损害。因此放疗患者和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防止放射性皮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放射性皮炎多由于长期或短期内接受大剂量放射线或接受放射治疗者累积量过大所致。放射线可使组织细胞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损伤,引起细胞死亡或DNA突变,甚至恶性肿瘤。放射线还可以使组织分子电离产生活性氧和自由基导致组织急﹑慢性损伤。放射性皮炎发病过程及严重程度取决于不同类型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辐射剂量及辐射部位组织细胞的敏感性。

临床表现

放射性皮炎多见于接受放疗患者和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慢性放射性皮炎:

急性放射性皮炎

急性放射性皮炎为短期内接受大剂量辐射所致,潜伏期短,一般为1-3周。其早期反应与热灼伤相似,常称为放射性烧伤,可分为三度:

Ⅰ度:局限性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常在暴露后6天出现,12天左右达到高峰,3-4周后消退,留有脱屑、色素沉着、暂时性脱毛。自觉灼热与瘙痒。

Ⅱ度:局部红肿明显,有水疱形成,破溃后出现糜烂和结痂,经1-3月痊愈,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永久性毛发脱落及瘢痕形成。自觉明显灼热及疼痛。

Ⅲ度:局部红肿严重,损害累及真皮深部以下,很快出现组织坏死,形成顽固性溃疡。自觉剧痛。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毛发消失等,部分皮损难以治愈甚至形成永久性溃疡,溃疡和瘢痕部位易发生癌变。

Ⅱ、Ⅲ度放射性皮炎可伴全身症状如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血等,可有白细胞减少及继发感染。

慢性放射性皮炎

慢性放射性皮炎由于长期反复接受小剂量放射线辐射所致,也可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转变而来。

潜伏期数月至数十年不等。表现为皮肤干燥、萎缩,汗腺、皮脂腺分泌减少,皮下组织纤维化、增厚,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毛发稀疏、脱落,甲出现条纹、变脆、脱落,严重时可出现顽固性溃疡和皮肤癌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放射线照射史及典型临床表现放射性皮炎就可以诊断。有时外观可呈接触性皮炎样表现,需加以鉴别。

预防和治疗

从事放射线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放射操作规程,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对接受放射线治疗患者,应掌握放疗适应证和总剂量;如发生放射源泄露事件,应立即作好防护并脱离辐射源或污染区。

急性放射性皮炎应保护受损皮肤,避免局部刺激。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红肿显著时可用扑粉和振荡剂,渗出明显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无明显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对于长期不愈合的深溃疡,必要时行手术切除。

慢性放射性皮炎的治疗以保护和保湿为主,应避免破损,可外用保护性软膏;出现溃疡可用冷湿敷清洗,可同时加用理疗以促进愈合,同时防止继发感染;溃疡疑有癌变应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对难治性溃疡或角化过度性皮损可在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并植皮。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斑秃治疗指南2012版

疥疮治疗指南

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是否恶性肿瘤的判断方法

Stevens Johnson综合征,TEN和SSSS之间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