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科普知识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主要特征是疱壁厚、紧张不易破的大疱,组织病理为表皮下水疱,免疫病理显示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血清中存在针对基底膜带成分的自身抗体。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大疱性类天疱疮病因未明。

多数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基底膜带成分的自身抗体,免疫电镜显示这种抗体结合在基底膜带的透明层,因此大疱性类天疱疮也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现将大疱性类天疱疮循环抗体的靶抗原定位于半桥粒上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又称BP230)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2(BPAG2,又称BP180)。BP230为胞质内蛋白,虽然有80%-90%患者的血清能与其发生反应,但其抗体的被动血清转移实验不能引起BP。BP180为跨膜蛋白,胞内部分(氨基端)位于半桥粒的斑块内,胞外部分(羧基端)位于基底膜带内,将抗BP180氨基端的抗体注射给BALB/C鼠复制出类似于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动物模型,因此抗BP180抗体是BP的致病性抗体,现已证实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体内存在针对BP180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能自发识别BP180。

大疱性类天疱疮水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底膜带透明层部位的抗原抗体反应,在补体的参与下趋化白细胞并释放酶。

临床表现


大疱性类天疱疮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胸腹部和四肢近端。

大疱性类天疱疮典型皮损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疱壁较厚,呈半球状,直径可从小于1cm至数cm,疱液清亮,少数可呈血性,疱不易破,破溃后糜烂面常覆以痂皮或血痂,也可愈合,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尼氏征阴性。

少数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也可出现口腔等黏膜损害,但较轻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瘙痒。

需要注意的是大疱性类天疱疮有时会出现非典型表现(如湿疹样或结节性痒疹样皮损)。

大疱性类天疱疮进展缓慢,如不予治疗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也会自发性消退或加重,预后好于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死亡原因为长期患病引起的机体消耗性衰竭和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后引起的感染等并发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表皮下水疱是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特征,水疱为单房性,疱顶多为正常皮肤,疱腔内有嗜酸性粒细胞;真皮乳头血管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皮肤直接免疫荧光90%以上可见IgG和C3在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偶见IgM和IgA沉积。盐裂皮肤可见IgG和C3沉积于盐裂皮肤的表皮侧;免疫电镜显示IgG和C3沉积于基底膜带半桥粒部位,位于透明板上部。外周血可检测到抗BP抗原抗体,皮肤间接免疫荧光也显示IgG在基底膜带线状沉积。

诊断和鉴别诊断


大疱性类天疱疮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免疫病理特征可以诊断。

大疱性类天疱疮主要应与天疱疮、湿疹、痒疹、糖尿病性大疱等鉴别。

湿疹、痒疹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鉴别可通过免疫学检查,大疱性类天疱疮血清中可检测到抗BP抗原抗体,基底膜带有IgG、C3沉积,组织病理也可鉴别;糖尿病性大疱有糖尿病史,组织病理学虽然为表皮下水疱但无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免疫学检查均阴性。

治疗

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新皮损的发生和严重瘙痒等症状,防止过大的紧张性水疱和糜烂面造成的继发病变。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关键在于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
一般治疗

加强支持疗法,给予富于营养的易消化饮食;对水疱、大疱数量多者应适量补充血浆或白蛋白,预防和纠正低蛋白血症。
局部护理

对大疱可在疱底部用灭菌刀剪将疱划破或用针筒将疱液抽出,如有糜烂面其处理可参考「天疱疮」的治疗。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首选药物,分为系统和局部治疗。

系统给药:剂量依据损害范围而定,可参考“天疱疮”。有学者对照观察了泼尼松0.75mg/kg.d和1.25mg/kg.d治疗BP的差别,结果在第21天和51天时的治愈率无差别,但前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由于BP患者多为高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和预防糖皮质激素的常见不良反应。

皮肤给药:由于BP多发生于老年人,死亡原因多为与激素相关的并发症和多脏器衰竭,因此国外正在通过皮肤给药替代系统给药,其方法有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丙酸氯倍他索或卤米松冲击治疗,根据体重和新发水疱数决定用药剂量(最高剂量40g/d)和次数(每日1-2次至每周2次),均匀涂抹全身但头面部除外。局部治疗虽然减少了糖皮质激素对全身各系统的不良反应,但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感染机会增加的不良反应仍然存在。

其它免疫抑制剂

细胞毒药物等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也可单独使用,应用方法可参考「天疱疮」。
其它治疗
对轻症患者可予有抗炎作用的抗生素四环素或红霉素每日1-2g或米诺环素0.1g/d,连续1至2个月,与大剂量烟酰胺1.5-2.0g/d合用可能疗效更佳;氨苯砜(DDS)也可能有效。以上药物也可与糖皮质激素合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斑秃治疗指南2012版

新英格兰NEJM:慢性肾病引的甲改变

疥疮治疗指南

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是否恶性肿瘤的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