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梅毒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而神经梅毒又是梅毒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型,具有慢性、隐匿性、危害性大的特点。近年来神经梅毒的报道在国内日益增多。本文就神经梅毒作一概述。 1 神经梅毒的流行病学概况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类似, 因此神经梅毒确切的发病率迄今不明。近几年神经梅毒在我国单次病例报道数最多的已超过 20 余例。 在美国, 白种人患神经梅毒的可能性是黑人的 2~3 倍; 而男性神经梅毒的发生率是女性的 2 倍。 2 中枢神经系统的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 接种梅毒螺旋体后数分钟即可在淋巴结内检测到梅毒螺旋体, 数小时内梅毒螺旋体可随血液播散至全身。在许多梅毒患者的脑脊液中可检测到梅毒螺旋体, 但此时可能还检测不到包括细胞数增高在内的脑脊液异常改变。研究显示, 即使脑脊液其他检测正常, 约有超过 25%的早期梅毒患者采用PCR 或兔感染试验( RIT) 可在脑脊液中检测到梅毒螺旋体。各期梅毒均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 CNS) 损害, 尽管其中大多数患者可能无症状, 但约有 40%的早期梅毒和 25%的潜伏梅毒患者至少有一项符合神经梅毒诊断标准。 虽然许多梅毒患者 CNS 被梅毒螺旋体侵犯, 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发生脑脊液异常或神经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规范的神经梅毒患者, 其自然病程可分为自然消退、无症状性脑膜炎、急性梅毒性脑膜炎, 此后可再次进入自然消退或无症状神经梅毒状态, 或演变成脑膜血管梅毒、脊髓痨、麻痹性痴呆等。 梅毒螺旋体感染 CNS 后为何一部分患者出现症状, 而另一部分患者却可终身保持无症状状态, 甚至梅毒螺旋体被自然杀灭, 其原因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 在梅毒螺旋体侵犯 CNS 最初, 脑脊液中的 Th1 型细胞即增加。动物模型研究也显示梅毒螺旋体感染猕猴后, CNS 中梅毒螺旋体的清除类似于人类早期梅毒, 尽管这些研究表明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可能在清除梅毒螺旋体的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人们对 CNS 究竟如何清除梅毒螺旋体却知之甚少。 3 神经梅毒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神经梅毒分为 5 种主要类型, 即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脊膜梅毒、脑膜血管梅毒、脑实质梅毒( 麻痹性痴呆和脊髓痨) 和树胶样肿性神经梅毒。亦有人将梅毒性视神经萎缩作为单独的一型, 还有学者将神经梅毒按其累及的组织分为早期神经梅毒和晚期神经梅毒。早期神经梅毒...
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