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科普知识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曾称为蕈样肉芽肿(granuloma fungoid),是T淋巴细胞(特别是记忆性T辅助细胞亚群)起源的一种皮肤原发淋巴瘤。呈慢性进行性经过,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

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病因尚不明。遗传、感染和环境因素可能与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有关。

临床表现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可分为红斑期、斑块期和肿瘤期,但各期表现可重叠。

1. 红斑期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红斑期皮损无特异性,类似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样变、湿疹、慢性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副银屑病等,多伴有剧烈顽固性瘙痒。

2. 斑块期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斑块期可由红斑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在正常皮肤上发生。

皮损呈形态不规则、境界清楚、略高起的浸润性斑块,颜色暗红至紫色,可自行消退,亦可融合形成大的斑块,边缘呈环状、弓形或匍行性,颜面受累时皮肤褶皱加深形成「狮面」。

3. 肿瘤期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肿瘤期皮损呈褐红色隆起性结节,大小、形状各异,易早期破溃,形成深在性卵圆形溃疡,基底被覆坏死性灰白色物质,溃疡边缘卷曲。

继发感染可伴疼痛及恶臭。

患者常在数年内死亡。

偶可见开始即表现为肿瘤而未经红斑期或斑块期皮损者,称暴发型皮肤T细胞淋巴瘤,预后差。

除皮肤外,淋巴结最常受累,其他依次为脾、肺、肝、骨髓、肾脏、舌、会厌、心脏、胰腺和甲状腺,内脏受累往往在尸检时才能发现。

组织病理学检查


1. 红斑期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红斑期组织病理早期无特异性,常仅在真皮上部见非特异性炎症浸润,亲表皮现象(epidermotrophism)有提示作用,表现为表皮内散在单一核细胞,与周围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有一透明间隔或晕,偶见Pautrier微脓肿。

2. 斑块期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斑块期多数患者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表现为表皮内亲表皮现象及Pautrier微脓疡。真皮上部出现带状多形性细胞浸润,包括正常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

与红斑期不同之处在于有些单一核细胞是异型T淋巴细胞,后者核大而深染,外形呈特征性脑回状,而且附属器上皮(特别是毛囊)也可见散在的单一核细胞浸润。

3. 肿瘤期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肿瘤期组织病理改变表现为异型T淋巴细胞浸润,可达皮下脂肪层;表皮可呈典型亲表皮性,但也可不受累,甚至在真皮上层出现无浸润带。

诊断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红斑期皮损及组织病理均无特异性,往往难于作出诊断。

临床上对拟诊其他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但常规治疗方法无效者,应考虑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必要时多次及多部位取材,并作连续切片观察,以早期作出诊断。

斑块期及肿瘤期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学表现可作出诊断。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真皮浸润中多数T细胞(80%-90%)为T辅助细胞(多为CD4+CD7-T细胞),仅10%-20%为T抑制细胞,因此应用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有助于诊断。

此外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亦为诊断提供了较为特异的手段。

治疗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早期皮损以增强患者免疫力和局部治疗为主,可用干扰素、卡介菌或转移因子等。

局部治疗可选用氮芥或芳香维A酸外用,电子束照射、X线、光化学疗法等均有一定疗效。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晚期患者应采用化疗(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氨甲喋呤等),与局部治疗联用可获更好疗效。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斑秃治疗指南2012版

疥疮治疗指南

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是否恶性肿瘤的判断方法

Stevens Johnson综合征,TEN和SSSS之间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