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自恋的男人对女性更有吸引力 作者: brainu 时间: 五月 31, 2013 自恋是一种人格特点,一般每人都有,只是或轻或重而已。而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对女人来说,有高度自恋的男人更有吸引力。研究者让男人在街上各尽所能去与不认识人的打招呼。而那些有高度自恋的男人更容易吸引陌生女性的注意与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自恋者的外貌和自信是打动女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者还称,对于女性来说,高度自恋的男人第一眼可能是吸引人的,但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和会关怀他人的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他们确切关心的只是他们自己,他们很难关心他人。 评论
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免疫反应模式 作者: brainu 时间: 五月 29, 2025 皮肤病学的疾病分类一直基于临床以及病理学特点。这种分类很复杂,有时甚至会产生误导。不同淋巴细胞亚群如何协调炎症反应,以及这些淋巴细胞如何与皮肤细胞相互作用并不清楚。 皮肤病学根据临床表型和组织学特点有 100 多种不同的非传染性炎症性皮肤病(Non‐communicable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s,ncISD)。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是重要的 ncISD 。由于其影响和复杂性,ncISD 是现代医学的重大挑战。随着分子和信号通路的研究,相关的治疗也应用于临床。 根据淋巴细胞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结合临床和组织学表型,皮肤免疫反应模式可以分成六种。 I型免疫细胞导致的免疫介导的角质形成细胞死亡为特征的苔藓样模式; II 型免疫细胞引起表皮屏障受损、感染和嗜酸性粒细胞受损的湿疹模式以及上皮完整性丧失的大疱模式的基础; Th17 细胞和 ILC3 介导以棘皮症、高代谢活性和中性粒细胞为特征的银屑病模式; 调节性 T 细胞的平衡失调会导致细胞稀疏和真皮增厚的纤维化模式 或导致肉芽肿形成的肉芽肿模式。 本文简要介绍上述 ncISD 的六种免疫反应模式,并介绍了针对关键淋巴细胞介质的治疗策略。 炎症性皮肤病的免疫学观点 非传染性炎症性皮肤病 (ncISD) 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健康均可造成严重的影响。ncISD 发病机制复杂,有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可出现上皮功能受损和免疫改变。随着研究的进展,产生了很多的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为了了解免疫疗法的最新进展,需要根据其免疫反应模式对 ncISD 进行分类(图1 、表1和2 )。 图1:淋巴细胞亚群在皮肤的多种反应模式 图1. 在特定的微环境刺激下,幼稚前体细胞中分化出多种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亚群有不同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引起六种不同的皮肤反应模式。每种反应模式的代表性组织学和临床图片。 看不到图片点这里 表 1. ncISD 免疫反应模式的标志 分型 1 2a 2b 3 4a 4b 苔藓样 湿疹 大疱性 ... 阅读全文 »
疥疮治疗指南 作者: brainu 时间: 九月 09, 2013 疥疮治疗指南由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于2013年8月期发表,疥疮治疗指南介绍了疥疮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疥疮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对疥疮的治疗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疥疮简介 疥疮是由于疥虫(或称疥螨)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疥虫寄生于皮肤中,挖掘“隧道”中产生机械刺激,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感染者皮肤剧烈刺痒,夜间尤甚(因疥虫在晚间活动力较强)。本病多发生于冬季,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迁延数月。 疥疮主要传播途径分别为:直接接触,如与患者同床共被、握手、抱过患病的小孩等,尤其身体的密切接触,更易被传染;间接接触,如接触了被疥虫污染的衣服、毛巾、鞋袜、被褥、浴巾等。疥疮传播速度快且传染性很强,一般疥虫离开人体能存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可被间接传染,因而该病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 疥疮发病部位多见于皮肤皱折处及薄嫩部位(如指缝、腕部、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下腹部、外生殖器和股内侧等部位),故民间有流传说“疥疮像条龙,先在手上行,腰中绕三圈,腿上扎大营”。但成年人头面部和掌跖部不易受累,而婴幼儿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尤其是阴部及腋下。 过去的几十年,疥疮治疗却没有显著进展,治疗药物基本上还是过去的经验。但是,很多的临床研究已发现现有的治疗疥疮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疥疮的诊断基本上基于临床症状的,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手段很少。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013年8月期发表了一项综述,回顾了2009~2012年之间疥疮治疗的方法和手段,对其中比较可靠的方法作了介绍。 疥疮治疗原则 虽然最近几年伊维菌素(ivermectin)用于治疗疥疮的情况逐渐增加,但是疥疮的治疗还是以局部使用药物为主。局部外用药物时, 患者需要脖颈以下周身全部用药,并且未有皮损的地方也要用药! 不能没有瘙痒或者皮损就不用药,这是疥疮治疗最大的忌讳。并且 涂药期间不洗澡,不换衣。涂药频率一天二次 。如果是儿童或者老年人,推荐面部也同时用药。一般经过3~5天后洗澡换衣,把所有穿过的衣物,接触过的被褥能煮的就煮,不能煮的就烫或者曝晒。如果是热水烫或者暴晒,建议完毕后用塑料薄膜包扎放置1月后再使用... 阅读全文 »
老年人常见甲病 作者: brainu 时间: 五月 28, 2025 老年人的甲病很常见,但老年人甲病易忽视。这些指病可能与年龄有关,也可能是需要积极治疗的甲病。因此了解和熟悉这些常见的指甲异常及其根本原因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一下老年人常见甲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甲改变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其中有些改变与年龄相关,另外一些改变与疾病相关。四肢远端血液循环受损、生物力学故障、感染、肿瘤以及伴有指甲表现的皮肤或系统性疾病都可导致甲的改变。 这些因素可能主要影响甲板或涉及指甲单位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基质、甲床、甲根或甲皱 ( 图1 ),引起甲板的继发性异常。这些指甲变化会导致严重的症状,并由此可能影响老年人群的日常活动,或者是无症状但与导致美容问题,从而影响患者心理。 图1. 甲的解剖( 看不到图点这里 ) 年龄相关甲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甲板的生长速度和形态发生正常的特征性变化。 这些变化的潜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四肢远端血液循环功能障碍或紫外线辐射的影响有关。 指甲和脚趾甲的甲板生长速率通常分别为 3.0 毫米/月和 1.0 毫米/月。随着年龄的增长,25 岁后,甲的生长速度往往每年下降约 0.5%。 与年龄相关的甲改变有厚度、轮廓、表面和颜色的变化。 男性的指甲板通常比女性厚;女性指甲和脚趾甲的正常平均厚度分别为 0.5 毫米和 1.38 毫米,男性分别为 0.6 毫米和 1.65 毫米。 随着年龄的增长,甲板厚度可能会发生各种变化,变厚、变薄或保持不变。 甲板轮廓的衰老变化特征是纵向曲率减小和横向凸度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光滑的指甲板逐渐变得更加脆弱,从而导致开裂、分裂和纵向深浅不一条纹。 老年人的甲板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黄色到灰色的变色,外观暗淡、苍白或不透明。大约 1/5 的 70 岁以上老年人会观察到的一种奇特的变色是「那不勒斯甲」(详见: 系统性疾病的甲表现 ),其特征是除了 3 条白色(近端)、粉红色(中间)和不透明(远端)水平带外,还缺少甲半月。 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和皮肤菲薄与这种奇特的指甲改变显着相关 (P < .01),并表明胶原蛋白异常是甲床、骨骼和皮肤这些变化的原因。 泰瑞氏甲是一种明显的白甲(详见: 系统性疾病的甲表现 ),其特征是近端白色带和远端横向粉红色带,通常见于肝硬化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最近观察到它也可能是正常衰老过程的非病... 阅读全文 »
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是否恶性肿瘤的判断方法 作者: brainu 时间: 九月 05, 2013 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是否恶性肿瘤的判断方法介绍了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的常见原因及如何判断是恶性肿瘤。 前面我们介绍过 皮下结节常见原因 及如何判断是否恶性肿瘤。颈部是皮下结节或者肿块高发部位,虽然在前面的文章已介绍过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的常见原因判断,但是相对较简单。因此有必要详细说明一下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引起的原因及如何判断是否恶性肿瘤。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多由颈部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引起,颈部是浅表淋巴结分布最多的的地方,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颈部的浅表淋巴结群。 颈部浅表淋巴结 淋巴结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一种免疫性器官,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场所,有过滤、增殖和免疫作用。正常人体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cm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黏连,亦无压痛。 颈部浅表淋巴结是浅表覆水难收结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根据分布区域不同,一般可分为耳前、耳后、枕后、颏下、颌下、颈前、颈后和锁骨上浅表淋巴结。正常情况下浅表淋巴结是不易触到的,但是当淋巴结肿大时就可以触及到浅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感染,中医也叫「上火」。另外恶性肿瘤也可以引起淋巴结的肿大。 颈部皮下结节常见原因 颈部皮下结节多数都是良性的,但是有时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是恶性肿瘤引起。下面分部位介绍一下颈部皮下结节常见原因。 下巴(颌)处皮下结节或肿块 下巴处皮下结节多数是浅表淋巴结肿大引起。一般是颏下和颌下浅表淋巴结肿大。头部、颈部、甲状腺、眼睛和头皮的感染都可以累及下巴淋巴结群的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是单侧,也可以双侧同时肿大。 下颌角皮下结节或肿块 下颌角处皮下结节常见原因多是由于下颌浅表淋巴结肿大起,舌、扁桃体、耳廓或腮腺的感染是引花粉囊此处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耳前皮下结节或肿块 耳前部皮下结节或肿块多是耳前淋巴结肿大引引起。多是由于耳部的感染,尤其是外耳道的感染引起,有时头皮的感染也可累耳前淋巴结。 耳后皮下结节或肿块 耳后皮下结节或肿块多是由于耳后淋巴结肿大引起。导致耳后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多是耳部的感染,有时也可能是头皮的感染。 颈前和颈后皮下结节或肿块 颈前或颈后皮下结节或肿块多是由于颈前和颈后淋巴结肿大引花粉囊。感染是引花粉囊上述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但是,如果双侧淋巴结同时肿大,有时也可能是由于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引起。 右铡锁骨上皮下结节或肿起 右侧锁骨上皮下结节或肿块会由锁骨... 阅读全文 »
HPV相关恶性肿瘤 作者: brainu 时间: 六月 21, 2025 人乳头瘤病毒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大多数 HPV 感染在感染后 2 年内会自行清除;然而,持续感染可导致多种疾病,甚至可以引起肿瘤。大多数宫颈癌、肛门癌和口咽癌均由 HPV 感染引起,而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PV 感染对 HIV 感染者的影响尤为严重,导致病毒清除率下降、癌症发病率上升和死亡率上升。已证明 HPV 疫苗可使 HPV 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首次性行为前接种该疫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其有效性接近 100%。由于缺乏疫苗获取途径以及对 HPV 的了解有限,全球 HPV 疫苗接种率仍然很低。提高对 HPV 的认识并促进疫苗接种,对于降低全球癌症及 HPV 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HPV 是一种无包膜的双链 DNA 病毒。1949 年,Strauss 等人首次使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此病毒呈二十面体形。1976 年,Harald zur Hausen 假设 HPV 与宫颈癌之间存在联系,并在随后的十年内,他的团队成功从宫颈癌活检样本中分离出两种新型毒株,HPV 16 和 18,这项实验后来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如今已经确认了 170 多种 HPV 基因型,可分为低危和高危基因型。其中,至少有 12 种高危菌株,如 HPV 16、18、31 和 45 是导致 HPV 的大多数癌症的病因。低风险菌株,如 HPV 6 和 11,很少导致癌症,但可导致生殖器、肛门、口腔和喉咙的病毒疣。 HPV 感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普遍接受的机制是 HPV 通过内吞作用穿过上皮基底膜的微病变进入细胞,然后转位到细胞核进行基因组复制和转录。HPV 基因组有八个开放阅读框:E1、E2、E4、E5、E6 和 E7;以及两个晚期区域:L1 和 L2。这些阅读框促进复制和转录,而这些过程由宿主蛋白完成。研究主要集中在 E6 和 E7 框上,因为它们在破坏细胞生长和分化方面发挥作用。晚期区域 L1 和 L2 的作用是将扩增的基因组包装成病毒体,形成二十面体衣壳。最终,病毒通过自然脱落离开细胞,通常感染上皮细胞。 HPV 通过性接触传播,通常通过皮肤-皮肤或皮肤-粘膜接触。80% 以上的性活跃成年人在其一生中会接触 HPV。极少数情况下,HPV 可以在围产期垂直传播。有罕见的报道称,从未有过性接触的个体也会发生自身接种或间接感染。 疾病患病... 阅读全文 »
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交流指正